六个沉思中的第一个沉思
这玩意差点给我看 emo 了,可能受限于自己本身的认识不足和确实这本书的信息熵以及非同寻常认识的价值观体系,给我硬生生冲击的自闭了一天。自闭的原因是感觉自己这辈子也无法达到或者退一步来说认识到 “至善”。由于认识到 “爱洛斯还原” 大概是个什么玩意,要真按照这样还原,恐怕除了我愿意还原到自身的他者,其它的东西无法引起我的兴趣了,直接导致了以下结果:生活快乐的阈值被无限的拔高,以至于让生活本身不快乐了,当然这上面的理解可能还是由于我自己对这本书表达的内容还存在很多误解的地方。昨天狠狠看了几集不用思考的动漫,降低了一下自己的思考强度才缓过来。看这种书还是要注意别把自己内心冲击烂了,也就是不要走火入魔了。
# 论一种根本还原
先总结一下这个第一个板块讲了什么
这个板块分为七个小节分别是:
怀疑确定性,“有什么用?”,爱洛斯还原,依据徒然而成的世界,空间,时间,自我性
# 怀疑确定性
首先对于怀疑确定性这一节,为什么要怀疑确定性?这是因为对象的确定性应该归功于确证它的自我。先做一个脚注,这本书的 “我” 值非常强,“我” 这一概念几乎可以盖过这个世界,这其实来自于自我对世界的一种不确定感。然而当我们确认了对象的同时我能似乎无法确证(确证它们的自我)。这里有几个论据:
- 人们可以探究确定性领域的外延。即便确证了这些对象,这些对象与自我并不相关。我依据我的肉存在,而肉本身显示为可感 - 受的。我的肉与对象性有明显的分割。
- 如果人们未经对被确证的各种对象的确定性提出异议就接受了它,自我会赢得什么?首先赢得了存在,因为我思故我在,欺骗也是一种思考。如果我对自我确信无疑,那么我就成为了自己的对象,因为我只得到了一种对象的确定性。或者是我承认我对自我本身这一对象确信无疑,因此承认这一我本身不再是其确信无疑的对象,因为确定性总是从另一方得到确证。这一我向自身确证已成为对象的一种自我的实存并不是这一自我。
- 一旦我对实存确信无疑,我就能真正怀疑自我。这里的怀疑似乎很可疑,因为还能怀疑什么呢?这里的怀疑并没有去生产确定性,而是试图超越确定性
这个小节想告诉我们的是在 “我” 实存的情况下,自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里想探讨的,也大概率是这本书想解决的,实际是一种虚无主义。我成功了,我失败了,这有什么用?这对自我而言似乎毫无意义。因为如果我不在乎,这些事件也都对自我而言是不存在的。这里的怀疑确定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外界的确定性有什么用,一个是自我的确定性又在哪里?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东西,就是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