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是宫崎骏的最后一部作品了,看完感触良多,特此记录。
宫崎骏一直是我喜欢不来的动画监督。上大学以前,我只看过他的《幽灵公主》,上大学后先后看了《天空之城》,《红猪》,《千与千寻》,《龙猫》,但是其中除了红猪我还算喜欢,剩下几部实在令我无感。我能很好的欣赏他那天马行空的作画,那种平淡之中若隐若现的思想,那种适合儿童的天真的气氛,但每次点开他的作品都有一种不会失望,但不会期待的情绪。让我来概况他的作品,那就是不计成本的作画,和局部极佳的演出表现,可作为电影,他的叙事情节过于平淡简单,不能很好的激起我个人的共鸣,在《天空之城》他那回归田园的观点更是让我敬而远之。
想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以下简称《人生》)大概率是他最后一部作品我还是决定去看了。中国上映较晚,于是能在观影前看到很多风声:难以理解,意识流,甚至还有认为这部作品思想是反战败。我很喜欢意识主义动画,在动画领域,我认为意识主义动画才是日本最绚丽的瑰宝。意识主义动画往往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方式就是跳脱常规的剧情讲述,不明所以但似乎蕴含思想的作画,以极大的信息量冲击观众的感官,不追求你能看懂,只是导演团队的自嗨罢了。所以在面对这种动画时,我采用的态度往往是感受这个气氛,顺着导演的情绪去走,若是能窥见他思想的一角那更是极好,但如果在观影中自己获得了某种情绪,那便是更加。例如《EVA》中看完后对于故事为什么这样发展是模糊的,但我能感受到真嗣的在爱中寻找存在的冲动,再例如《FLCL》中,在富有激情的作画中感受到男主的青春与成长(这部片也是在我人生低谷中激励我的一部),《和平保卫战》中看到最后都不明白剧情的发展,但城市上空充满威胁的飞艇所渲染的绝望低气压的气息令人深思。
受到商业化的冲击,如今已经很少看到这种动画了,上一部还不错的意识流动画我印象里还是 21 年的《漂流少年》。这并不奇怪,商业化意味着降低作者本人的情感表达,更倾向于迎合市场,扁平的剧情更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情感摄取需求。我很喜欢《人生》的一点便在于它无所谓观众的想法,不计成本的作画存粹的输出宫崎骏自己的人生体会,这只有宫崎骏能做得到。
《人生》注定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作品,它的观影门槛过高,这部电影浓缩了宫崎骏以往的经历和 13 部电影后更是如此。但遗憾的是中国夸张的宣传让主流人群对这部电影施加了太多不该有的抨击,让我感到非常可惜。甚至在我的影院有人穿着花哨的 cos 来观影,可以料到评论区是什么情况了。当然你要说我装婆罗门我也没办法,每个人的观念不同罢了。
回到这部电影,在观影途中意外的是时间过的很快,我并没有感到枯燥乏味,同行的不看动画的同学看完也认为虽然看不懂,但不无聊。可以看出它的演出手法是多么高明了。动画主线剧情其实很好理解,男主人公丧母后父亲与母亲的妹妹再婚,在开始与社会的疏离之中,中间穿越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经历一系列事后重新拥抱世界。主线与《千与千寻》非常像,很符合我对宫崎骏故事编排的理解(笑),但我认为这部片子真正出彩的地方恰恰在此。
我说过,我不喜欢宫崎骏那简单的故事,但很喜欢他在细节的处理,在《人生》中他是怎么 “扬长避短” 呢,那就是用大量单独的故事去拼接。这些故事的拼接很有说法,因为宫崎骏想把自己人生的关键节点和拍摄的电影融入进去,而这必定会牺牲故事情节的合理性,那怎么减弱这一点呢?那当然是创造一个虚幻的不合理的世界:后妈为什么会去这个世界,那当然是那块神奇的石头诱使的;为什么有墓地,奇幻世界出现什么都不奇怪;什么是第七号羽毛,那便是任君想象了。有人说这样是不是太取巧糊弄观众了,确实,但这些不重要,因为这些细节并不影响整体的表达,还有这部电影并不照顾观众。
我并不是什么宫崎骏迷,所以关于对以往作品和人生的致敬我不甚了解,那些意象的暗示更是无从下手,但我认为 nbht 的那期视频说的很好,从电影从业者的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剖析,可以看看。
在电影的最开始,能感受到的是男主对世界的疏离感。后妈强抓着他的手抚摸未出生的婴儿,把他拉下车强迫他向战争归来的士兵鞠躬,被霸凌后为了扩大事情的严重性,和隐式的报复他人抓起石头砸向自己的头,这些充满细节的情感流露正是宫崎骏擅长的,在《千与千寻》中也能看到这一点。但是与《千》不同的是他们所改变的方式。千寻通过长期的劳动,不断在妖怪的社会中谋生最终获得了成长,那么本片的男主呢?我认为是阅读了他母亲留下的那本《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小说。我也写日记,在我想描述自己通过读了某本书突然醒悟过来改变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时我发现难以下笔。因为你无法让读者也跟着读一遍你读过的书,重复书中的思想也显得累赘。那么宫崎骏怎么处理的 —— 他不处理,因为你爱看不看。以至于后来男主突然去救后妈,喊后妈 “母亲” 等等情节让人感到割裂。所以在我看来,中间的情节并不涉及男主的成长,反倒是一种书中理论的实践,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经历了宫崎骏人生中的种种事后最终选择拥抱世界,我认为也解释的通。
故事情节本身是简单的,我一直认为宫崎骏的作品情节总是单调,不能算作跌宕起伏。我看到很多网友也是这样的观点,包括押井守也对宫崎骏的剧情结构持批判的态度。所以当我每次抱着审视的态度去看宫崎骏的作品时总是折戟而归 —— 也可以说转变自己的态度,像小孩一样放空自己去欣赏,这样我认为才是观看宫崎骏作品的态度。相比之下,比如押井守的作品,我得高度集中注意力,还得拖拽进度条反复评鉴才能说自己看懂了,虽然这样有点破坏观影体验,我更喜欢后者的严谨。所以如果这个故事单单如此我也不会写这么多了。更令我惊讶的是我能看到宫崎骏思想的变化。
前面说过,我对于天空之城那种回归田园的思想敬而远之,作为左翼的宫崎骏这样想再正常不过了,如果《人生》延续《天空之城》的思想会是怎样呢?恐怕在最后,男主会拿着纯白的积木就开始重塑世界了吧。回归现实没有解决方法,战争无法解决。日本从黄金时代之后一直笼罩在美国的威胁之下,(顺带一提,为什么日本总是在战争类作品中渲染自己的不幸,因为对于泡沫崩溃的一代人来说,他们不仅没有享受到战争的红利,反而面临高压的社会),直到现在日本首相在美国的演讲极力的渲染中国的威胁,想以此获取某些权利。特别是现在中日右翼盛行,似乎回归现实便只有战争,在《进击的巨人》中谏山创认为这是没有办法的,战争会不断的蔓延,非常消极,所以我不喜欢进击的巨人的结局。那么《人生》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它也没有,它也不能有。一旦它试图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会演变为上世纪前辈的说教,这也是为什么象征宫崎骏的真人拒绝重塑世界。那么它是怎么说的呢,首先象征军国主义和幻想的塔倒了,那些穷凶极恶的鹈鹕重新变得憨态可掬,这也印证了毛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民族败类”。其次,积极的面对现实:真人的母亲回到了自己的时代,即使这样自己会死亡;真人回到了自己的时代,背负着战争的记忆勇敢面对生活。孕育下一代的后妈也回到了自己的时代,不再躲在安全的塔中。当然《人生》没有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但是它给予观众了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像《EVA》,像《sonny boy》,像《FLCL》:我们毁灭了一切,而这一切已成飘渺。我们很难说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相比得到,我们失去的更多。我们一跃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吗?现实恰恰相反。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像这些不讲人话的意识流作品一样,我们拒绝沉浮,拒绝逃避,在搅成一团的思绪中,在与他人疏远但坚持己见的个性中,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活出这个世界想要的答案。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喜欢意识主义动画,如此喜欢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