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铜真实

此前并没有听过这个乐队的歌,正好在平台上看见了他们的演出,一看 tag 是氛围 / 民谣 / 独立便觉得可以试试。然而在 b 站上试听了几首实在觉得风格过于实验性有点接受不来。最终看了现场的切片和实在天天跑代码受不了想换换脑子便买了票来到西安音乐厅。

起初我认为这种小众且风格具有门槛的乐队哪会有人掏 200 块钱来看。于是便卡着点,一看门口长长的队伍等着买周边。我仍然觉得这些人不过是凑热闹,于是自欺欺人的我很遗憾的没能买到周边。

好在座位很靠前,在第二排,坐在位置上能清楚的看到例如贝斯、吉他、提琴、鼓等等乐器。有些东西却看不太懂,电子琴和类似合成器尚能理解,一个小水缸,葫芦丝,鼓上挂着的铃铛样的东西又是什么。这些东西垒在一起更让人疑惑,有种现代与古典交织的不和谐感。


乐队成员上场了,两个带着像是从哪个宗教色彩浓厚的部落里偷来的面具,另外几个倒是正常打扮。角铜真实应该是那位带着面具的女生了。看网易云上的照片感觉不怎么好看,现场一看那种活力与热情的身姿让人印象深刻。很快演出便开始了。

预想中的复杂和不和谐的音乐并没有出现,反倒是乐队成员的互相配合营造出了一种氛围。这下我便深刻体会到了 ambient 的魅力。我一直在想为什么 ambient 非要把氛围给突出出来,在我看来很多古典曲目仍能达到烘托出氛围的效果。然而氛围音乐,起码是这个乐队中,大量重复的乐段并不会让人感到乏味,正儿八经的把人给送入到这种氛围之中。不会乏味的理由也很简单,不时加入新的乐器,或是简单的改变某个音却不破坏整个氛围,再加上绝佳的动态,让氛围不改变的同时情绪自然的流淌。

我并不太会听氛围音乐,于是我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品鉴。首先我注意到的是乐队成员,主音即负责大部分旋律段的角铜真实和另一位吉他手年龄都不大,而提琴手、鼓手、贝斯都是起码父辈到祖父辈的人了。这里就十分有趣,三位经验丰富的乐手凭借着丰富的演奏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让演出处在一个极高的水平,例如贝斯烘托了律动,提琴在延伸情绪的表达上,特别是鼓手绝佳的音量控制,当我看到他以超高的速度又富有力量感弹奏又稳定的停下来时不由得感到震撼。而两位年轻人则是把年轻人的活泼和创新展现了出来,无论是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抑或是使用复杂多样的音乐器材,虽说稍显稚嫩,但也是整场演出的灵魂所在。

在我看来,乐器音色的选择是极为苛刻的,最为直观的来说,不同的歌手的嗓音往往适合不同风格的歌曲,更别提把诸如水的流动声,纸张的晃动声,鼓棒在擦片上的摩擦声,有些音色光是在现实生活中听到便觉得不适更何况是在演奏会上。

他们是怎么平衡的呢?不得不说角铜真实的天赋之高。这些本应不会出现在此的音色在他们的演奏中却塑造了一种 “原始” 的 “梦幻” 的氛围。这具体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好比你行走在野生、神秘而又被遗弃的原始部落里,无论是鸟叫还是树木断裂的声音,甚至于裂开的天空传来的呼救。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因为我的内心是渴求的,而在渴求中这份神秘又让我得到了满足。这是前三分之一的歌曲带给我的感受。

渴求仍在继续,这种渴求转变成了具体的东西。中间有一首大意是 “我想要说话” 的歌我认为很出彩。由压抑中爆发,主唱开始喋喋不休的不停的表达自己,又哑然失语,返璞归真,在咿呀中不知所云,到了第三乐章,主唱开始不再一昧表达自己,转而看向周围:这是椅子、这是鼓、这是鞋子…… 从认识世界中变得成熟与温和。配上主唱的面具和她夸张的动作,十分 drama 的场景扑面而来,这里一定是借鉴了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不仅在音乐中释放自己的情感,更是直观的向观众展现。

到了最后,角铜真实以一首 flower everywhere 结束了整场演出。这首曲子也非常有趣,听到这个名字我以为是欢快的曲子,但上来就是听都听不懂的像在砸琴键的和弦开场且这个和弦贯穿整个曲子。我不禁想,花在哪呢?可随着各种乐器的加入,虽说整个曲子的氛围虽然没有变但在各种 “规整” 的声音加入后,不和谐的声音也变得能够接受,更神奇的是由于和弦的不断规律重复,似乎隐隐之中让人产生了有它才正常的错觉。这种表达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见。花在哪里呢?若是处在鲜花盛开的地方,诉说到处都是花似乎很合理。然而世界上总有不美丽的花,人也是如此。当在此种情形下你仍能觉得 flower everywhere,爱也从中体现。


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去演奏会听音乐,自己在家带个耳机不也是挺好的吗?在我开始听这场演奏会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 “音质高”,我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哪里是鼓,哪里是贝斯,而不是像平时听歌一样各种声音糊在了一起。其次来说的话就是仪式感不一样,身边的人都在跟你一起听曲子,就像看电影一样,一种集体的氛围感油然而生,再加上这不单单是听曲子,场上演奏者与观众的互动,场下观众与演奏者的互动都是演出的一部分。我迄今为止听过两场演奏会,起码在我听的这两场里,有一个很好的元素就是返场。演奏者假装演奏完最后在观众的呼声中返场再演奏最后的曲目,这种类似于社交属性的行为是耳机无法取代的。但从音乐的角度说,这场演出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听歌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身体去感受,在我听到快结束时,我缩在靠凳里,感觉不光是耳膜在与音乐共振,更重要的是身体感觉在发热,一方面可能是现场的气氛,另一方面能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到音乐的起伏,我认为这是耳机所替代不了的。

总的来说,这场演出让我感受到了氛围音乐的魅力,乐队成员的配合和音色的选择都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对氛围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但这场演出让我对这种风格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可能是这种音乐风格的特点,我无法记住音乐演出过程中的旋律或者其它更能量化它的东西,只单单留下了对音乐的感受,但即便如此也是让人十分满意的一场演出了。综合的来评价的话我觉得能打个 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