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3 日去看了知名指弹音乐家郑晟河的演奏会,感触挺多,特此记录
郑晟河是一位我在学习指弹之初便熟知的一位指弹艺术家。他年少成名,在油管上播放量超过 18 亿次。他的指弹技术更是神乎其技,《seventh#9》中高强度的扫拨,《Flaming》中潇洒的拍弦与左手封闭和弦的转换,无论是扎实的基本功还是花哨的技巧都令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在众多音乐软件的评论区中对他的批评大多包括 “炫技”,“华而不实”,“缺乏音乐性” 等等。但遗憾的是我的审美低下,眼花缭乱的技巧、高难度的手法令我心驰神往。我常常想:若是哪天我能够弹奏这些高难度的曲目我必定在朋友圈狠狠的炫耀一番。
正因如此,我学会的第一首指弹曲目便是夹杂着诸多技巧的陈亮的《无题》,紧接着便学习了押尾桑的《Fight!》。实话实说,这时的我认为自己在吉他上面已经无所不能了:这么难的曲子我都练会了,还有什么我练不会的?在挑选新的练习曲时我相中了郑晟河的《River Flows in You》(2022 版),原因不是它有多花哨,而是我感觉它只涉及左手的和弦转换,练习起来应该不会太难,把它当作一个过渡曲目应该不错。然而万万没想到这一练就是半年。
正如我预测的那样。这首曲子并无复杂的技巧,常规的拨弦加上常见的击勾弦和滑音后别无花样。然而高强度的左手活动让我甚至难以完整的演奏。这半年的时间里,我克服了滑音后击弦导致的断音、克服了小横按后紧接着大横按导致的不稳定,克服了桥段难以把握的节奏等等。但即便在练习这首曲子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到自己的进步,但由于基本功的差劲,稳定的弹奏下这首曲子仍然有困难。更恐怖的时,总是在听原曲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曲谱中丰富的感情,但基于技术和我自身的经验,如何达到这个效果我竟毫无头绪。甚至我一度认为三段高潮的重复实在乏味,只不过是后期效果好罢了。在瓶颈中,我神使鬼差的购买了郑晟河演奏会的门票,时间也就来到了 9 月 3 日。
千呼万唤中,郑晟河总算走上了舞台。这小伙子网络上看着就帅,现场见到了更是不禁感叹他的舞台形象,这可能也是受到了押尾的影响吧。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形象不错但可能是面对我们这群外国人的原因,谈吐却很羞涩,甚至由于语言不同,在每次演奏完一首曲子后,干涩的中文 “谢谢”,让人又感觉他十分 “高冷”,也怪有意思的。
之前便有所耳闻,现场的演奏效果比在耳机中来的震撼的多,实际也是如此。例如用来开场的《Felicity》,这首曲子应该是他在 15 岁左右创作出来的吧,欢快的节奏与旋律受到不少人的喜爱。现场演奏时,能够注意到他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鼓点,改变了一些旋律,使得听感更加丰富了,曲子的 Felicity 感也更有了韵味。现场演奏也有一些缺点,受限于设备采样的原因,拍弦的高频并未很好的在扩音设备中表现。受限于吉他本身的特性,低音段也并不像我预想的可以像耳机听到的那样有明显的 “嗡嗡” 声,反倒这个低音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不仔细去听很难察觉 —— 但也没有必要这样去听歌。得益于演奏环境是室内,天然具有的混响功能让泛音段出乎意料的好听,比起单纯的 “叮叮” 声更显得空灵。我紧跟着旋律与律动,体会着《Felicity》的幸福,《Nostalgia》的怀旧,《Always with me》的童真。“曲子写的真好” 这便是我目前最大的感受。
“下面一首是我最有名,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改编曲”,他边调弦边用英文说着,我正想着是哪首时,《River Flows in You》的前奏响起了,一看手型,正好是我练习的那版。惊喜之下,抱着学习的心态欣赏起了琴声。但很快我便不能平静的欣赏了,我完全的沉浸在了音乐之中,更准确的来说,我沉浸在了音乐之下丰富的情感之中。
我难以用文字去描述我当时的感受。若是我的《River Flows in You》是提着壶水往别人脑袋上倒,那么他所呈现的河流清澈见底,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倏得变缓,又在倾泻之中奔涌而出。在随着河水流动的过程中,河底的石子、冲刷的泥土,游动的生物似乎也清晰可见,这些种种细节赋予了河流旺盛的生命力。河水本可以平静的流淌下去,那么为什么会有激烈的奔涌?在琴声中我似乎明白了,那是因为有 You 的存在,因为有你的存在,所以我大多是压抑而克制的,因为有你的存在,所以即便我的情绪奔涌而出,内在不变的克制仍是我情感的底色。在 Refrain 中,三段共 24 小节情感的涌现使人不得不沉浸其中,最后在一段不稳定的琶音中结束了情感的宣泄,意犹未尽之感油然而生。
他是怎么做到的?技术层面上,大量细腻的揉弦,巧妙的控制拨弦的力度,还有不时的停顿,大大丰富了音乐旋律与表现力。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情感的表现总是来源于情感,情感表现好坏取决于对于自身演奏效果的把握。我注意到,当他在演奏的过程中竟然是闭着双眼的。在观看这首曲子的 MV 时他也是如此表现的,然而当时的我认为他只不过在装逼,营造一种氛围罢了,然而现场这样一看,闭眼不是为了装逼,而是更好的去把握自己演奏,将视觉关闭更好的强化了听觉和触觉。在听完演奏会的隔天我便如此尝试了,确实让我在对歌曲情感的表达更充分了。
弹琴弹的不单单是技巧,歌曲传达的不是狭隘的歌词或者单纯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种情感、一种感受,听完现场版的《River Flows in You》这便是我最大的感受。察觉到这个事实我不由得感叹自己在过去几年的练琴究竟练了个啥,如此显而易见的事情直到现在才意识到,可能我也是太关注技巧与和弦的复杂程度了,目无全牛反倒看不清牛的本质,或许我还是太浮躁了吧。
后面郑晟河还演奏了很多曲目,诸如 John Mayer 的《Neon》改编版、新版的《Flaming》,新曲《overcome》,还有我个人很喜欢的《The Ocean》。整场演奏会下来竟没有我没听过的曲目,然而体验却都是新颖的。演奏会并不是完美无暇的,我能听出来的失误便有两处不止,但正是这种 “失误” 更让人感觉到真实感,。在这两个小时的演奏中我逐渐从关注节奏的律动、旋律的抓耳到关注更细腻的情感的表现,以至于在最后听完演奏会我的大脑久违的出现了过度思考后的阵痛感。我可以这样说,我从未如此的享受过音乐。
回到学校后,我有大约 6、7 天的时间没有去听任何指弹曲或者一些爵士曲。那场演奏会带来的震撼久久不能散去,我在自己练琴时开始注意自己的力道,去突出自己的旋律,这是我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原本我打算在毕业时录制一首《like a star》作为自己的毕业纪念,现在我改变了主意。或许在我心境改变的当下《风之诗》更能代表我的大学四年,无论是弹琴的理解还是对生活的理解。希望在明年 6 月,我能演绎出蕴含我自身情感的《风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