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LGBT 在世界范围传播不断扩大,它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这种先进的思潮究竟是好是坏可能要再等十几年才能看到成果。然而例如在巴黎奥运会上,LGBT 运动无节制的宣传和对主流价值观的践踏无疑是引起了人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我并没有严谨的研究过 LGBT 这类思潮,但我认为可能这些所谓的 LGBT 群体也没研究过,所以我基于自己的印象对此种社会现象做出我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必定是片面的,不成熟的,但我想尽量用我的世界观去认识这一现象。

本文大概率会充斥着对 LGBT 群体的批判,但我希望我所写到的批判是符合逻辑的,尽量不偏离事实的,以及希望这些观点能在将来得到验证。

# LGBT 是什么

LGBT 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
“LGBT” 第一次于 1988 年在美国出现。1990 年代,“LGBT” 作为中立词汇被用来称呼这四个群体以表示尊重。尽管 LGBT 群体内部对不同群体的接纳程度不一且有不少争论,但 “LGBT” 一词的使用还是被认为是包容的积极象征。尽管 “LGBT” 一词没能体现非异性恋中的所有小群体,但这些未能体现的群体通常也被认为是 “LGBT” 所涵盖的一部分。总的来说,“LGBT” 一词一直尽量把被边缘化的群体包含到该词的意义里。
-- 出自维基百科

可以概括的来说,LGBT 是性少数群体的总括,至今仍在不断的扩充和发展,它象征着包容和开放,反对社会主流对性少数群体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压迫,它起源于性解放,强调 LGBT 群体的权益。

在理念上我认为无疑是积极向上的一种思潮,它看上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更加包容开放的面对性这一人类文明起源以来十分重要但又不断难以提起的议题,所以当我最初了解这一观念时,虽然我不是这所谓的性少数群体,但我很期待它的发展,并认为这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当我真正接触过这一群体后,我的观点发生了转变。

# 我生活中接触的 LGBT

如果拿身边统计学去看待一种思想无疑是片面的,我不否认。但文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个人的观点本身就受牵制于生活,例如马斯克在面对自己大儿子变性后的六亲不认也会从中立转向右派,说出 “我要消灭思想病毒” 这种观点,所以为了不让后面的人对我产生误解,认为我是个傻逼,我还是有必要讲一下我身边遇到的性少数群体。

第一位是我所交好的男同性恋。高中时也追求过女生,后面可能在高二或高三的时候,性取向发生了转变。与社会主流逆行意味着你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处事方式,他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寻常:喜欢化妆品,会假音,会唱歌(主要是日文歌),当然也包括喜欢男性。当我去参观他们学校的配音社时,无疑他的水平是最高的。我想说的是,像这种被社会认为是 queer 的人,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比很多自认为” 正常 “的人更懂得去生活。

由于和他交好,很多时候他也会给我发一些他认为有意思的内容,也会给我阐述他的一些想法。在通过与他的交流中,我也算是对这个群体有了一定不流于理论的理解。在他发来的信息中有两点是很明显的:

  1. 挥之不去的性焦虑
    令人意外的是,同性恋之间的性焦虑也很严重。当然想来也正常,既然都称之为性少数群体了,那么同性恋在生活中可发展为目标的人也是很少的,更为严重的是,其实同性恋群体的外貌焦虑更为严重(女性似乎是学历焦虑),似乎很少听到同性恋之间的爱情首先是建立在对方的性格品性方面,可能对于现阶段的同性恋群体并没有精力去上升到上述层次,也可能同性恋文化中更倾向于去描述性而非爱,这些都是我的一些猜想。而当他看上某人时其实比普通恋爱更为麻烦 —— 他首先要去确认对方的性取向。对性的渴望与难以追求使得这些 “开放” 的群体反倒显得十分 “压抑”。举个例子,他曾经和我讲述他所在班级的男班长,在 3 个月与 4 个不同的陌生男人上了床,最后成功感染了艾滋病,这是是开放的表现吗?我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其中的压抑。
  2. 社会的压力
    我为什么能理解这些性少数群体的原因也是我了解了他们所面对的巨大的社会压力。即使我身处成都,这个著名的 gay 都,上一辈的人是无法理解你的这种行为的。他如今也不知道如何告知自己父母自己的性取向。家庭是一方面原因,现在社会群体提到同性恋其实潜意识都会抱有一定的好奇与恐惧,这些情绪其实都来源于未知,他所使用的一些社交软件是大众所不了解的。在与他聊天时,他经常会冒出尺度极大的一些言论,我说,你的这些话最好不要和其他人说,他们接受能力不一定有我这么强,他说,我了解你才敢这样说。

这些导致了什么呢,由于与外界的交流的匮乏与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导致他们的思想可能会出现对外界认识的偏差。举个例子从他的口中我接触过一个观念,那就是恐同即深柜。意思是所有恐惧同性恋的人,恐惧的程度越深那么他是同性恋的概率越大。似乎很有道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原本是同性恋的人难以去正视自己的性取向,在长此以往的过程中,对同性恋的渴望反倒会转变对同性恋的恐惧,就和从小被绳子束缚的大象,长大后仍然认为自己不能逃脱绳子的束缚一样。但是他所没考虑到的是,正如同性恋有着自己独特的性取向的同时,异性恋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对同性发生关系的排斥,这可能是由于所谓的父权社会压迫导致的,但你所谓先进的思想是否是对传统社会观念的压迫呢,思想不应该存在高下之分,更不应该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受害者。我经常能接触到大量的他发来的男同性恋的例如视频、图片,但我是真无法接受一个男的对潜在男观众的性暗示,我无论多久都只能理性上理解,感性上不去点开,或者看看视频想表达什么即可以以便于交流,或许我无法设身处地的理解他的想法吧。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也有意识减少了自己给他发异性恋相关的信息,我认为这是一种冒犯。

现在已经可以看出,社会主流与同性恋的分歧其实就在于对常识的理解不同,我们习以为然的事物对他们并不是理所当然。

第二位就是一位女性,这位更是重量级。我与她接触有但不多,但时常能看到她发表在朋友圈的信息。这位女性很符合我对先进女性的想象:LGBT 坚实的支持者,女权文化的推动者,她看过一些欧美 “先进” 思想的书。举个例子,当普京宣布禁止 LGBT 在俄罗斯传播时,她在朋友圈发文反对;不时能在朋友圈见到她转发关于女权、LGBT 群体的相关内容。她在追求权利的同时有着自己的理论观念。我曾经看过她在朋友圈推荐的一本书叫《美丽世界,你在哪里》,这本书描述了四个年轻人的爱情,里面用大量的性描写来展现两对年轻人之间的爱,在混乱不堪的生活中,在麻木的人际交往中,只有在欢愉的过程中,才能真实地感受到彼此真切的爱。所以我看了两个小时就看不下去这本书了,我认为这本书令人作呕,后面我会阐述原因,这里暂且不表。

然而这名女性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呢?她纹身、抽烟、喝酒,动不动把女同性恋挂在嘴边,朋友圈里说自己是铁 T,我还以为她真的要对抗这个世界,践行自己的自由,若她真的知行合一,我还真的高看她几分,毕竟没人禁止你追求自己的欲望,禁止纹身、抽烟、喝酒不过是传统社会所施加在你身上的枷锁,打破它我认为也无可厚非,只要你能承受其中的代价。然而最后她与一个男的官宣谈恋爱了,朋友圈里面写的是:“即使你是男的,我也爱你”。

真令人感动,爱本身就要跨越时间与距离,这位女性的爱情甚至还跨过了性别,真伟大。

# 对 LGBT 的认识

随着我们长大,我们会发现事物总是不公平的:家庭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你的阶级、身处不同的社会能很大程度影响你的价值观、甚至对于先天残障人士来说,明明自己什么都没有做错为什么要枉受生活不公的折磨。在人人生而平等思想的影响下,我们选择去抗争,对抗阶级,为自己争取权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等推翻了宗教对人们的约束,将人们从愚昧当中拯救出来。在近代,性解放的思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性解放思潮主张希望使受到性压迫的人,能够自在生活。一些论点将性解放分为两个层次:
性的理性启蒙除魅:性解放的知识面,包括除魅、破除对性的迷信。例如破除处女情结,对于处女守贞的压迫以及非处女的歧视等。
性的民主平等正义:性解放的政治面,包括民主、平等。例如对于性别参政、投票平等的权利。
-- 维基百科

性解放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 “性开放争取”、“女权主义性解放” 与 “LGBT 性解放”,他们分别追求了不尽相同的权利。对于 LGBT 来说就是主要反对 “异性恋霸权”。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消除长期对女性的歧视,让女性从传统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对于中国的女性来说,传统观念还是强迫你去结婚和生儿育女,不然就会认为你是不孝,即使开明一点的家庭也担忧你能否养活自己,这些确实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彩礼层面,如果男方听说女方是处女甚至认为其价值会更高,主动加钱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对于之前提到的同性恋人群也是同理。若性解放的思潮被社会广泛认可那么世界一定会更美好吧。我们将原本不被理解,不被允许的行为给解放出来,让这些东西重新站在阳光之下,这正是生产力发展后人们自由的体现。为了达成这个愿景,向传统社会进行反抗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反抗传统社会其实我认为就是反抗其中的思想,进一步影响它的秩序。那么传统社会是什么呢?在中国来说,宗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属性,西方社会我并不了解,但宗教可以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为了对抗这些该做什么呢。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中国某些论坛中出现的生物爹与婚驴的说法,也不难理解巴黎奥运会上对基督教的嘲弄。更广泛的说,为了维护 LGBT 人士的权益,在西方要求各个机构为这些人士提供工作岗位,很多西方游戏中人物也颠覆了以往的认识,变成了各类 LGBT 人士,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你马斯克虽然是个父亲,但你的孩子如果想变性,你不允许那便是传统观念束缚了人们的自由,我们坚决反对。我们解构了一切,我们推翻了一切,我们为自己的自由提供环境,这样继续下去我们一定能获得自由。

# 为什么我对 LGBT 持否定态度

滑坡与解构是没有终点的,因为它破坏了人类社会一直以来确定相互之间情感程度的特征与共识。

# 本身特性

LGBT 是一个本身就在不断扩充的概念,目前已经不止 LGBT 这四种人士,扩展来说包含了 LGBTQIAPKDXU + 等等性别和身份,国内外的人调侃这个群体甚至以标榜自己为武装直升机、沃尔玛购物袋的身份以此来进行温和的反抗。细想一下,这所谓的大家庭实际上是由一堆彼此本应互不相容的群体构成,难道它们内部之间没有冲突吗?难道 Les 群体真的能共情 Gay 群体吗,即使能共情,他们的理念和目标是一样的吗?

我打个比方,假设里面的某类人士认为我们应当取消美丑的观念,我们不应该对肥胖的人产生歧视,我们甚至应当去欣赏肥胖,那么可能对于这个群体中其他人来说,你这是在颠覆他们的择偶观,你这是在用这一坨是个传统人士都认为不健康、不雅观的东西污染他们的生活。你可能会反驳我: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包容的,我们只需要尊重他人价值观即可。然而你们真的能够做到包容或者说宽容吗?如果宽容有那么容易做到,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正因为有无法退让的地方存在,所以才会有冲突。而 LGBT 在我看来,就是打着包容的旗号,将一堆水火不容的理念乱炖进一个锅里面,而促使它们联合起来的本质不是思想的相近,而是它们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传统。

我们不妨大胆的假设,如果 LGBT 消灭了传统观念成为了世界的主流,那么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首先由于传统的消失,人们不再受显而易见的道德的约束,人们不会再有较大规模的统一的思想理念,LGBT 在我看来并不会将人们联合起来,更糟糕的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之中,人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自由,但也使得每个人变得原子化,我们难以在社会中找到依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只能依靠自己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恰恰体现了它的成熟与独立。然而,对于还不太成熟的人来说又怎样呢?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来说,将自己暴露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充满无限未知,甚至你本身就是未知的世界,所有人都想把你拉入它们的那一派,你迎来的大概率不是独立,而是会把放纵与堕落误认为是自由,从而在歇斯底里中毁灭自己的可能。

为什么我认为《美丽世界,你在哪里》这本书恶心,我想质问作者的是,在放纵之中,真的能够得到爱吗?你所谓的爱究竟是什么?肉欲无疑是爱的一部分,这没错,可你把欲望当作爱的主要部分并假称其为爱,却从不去思考什么是爱,你的爱或许不过是放纵自己的借口罢了。第二,即使你最终在肉欲中找到了爱,但是风险是否太高了?追求爱的过程确实不容易,但这个过程如果是建立在有可能毁灭自身未来的情况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有那么多现存的去追求爱的途径你不去使用,非要选择一种放弃大脑,沉溺欲望的方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样只会被欲望牵着走而非控制欲望而追求爱,而作者你可能在其中发现了爱,这难道是一种合理可靠的途径而不是偶然现象?

相较于爱,自由也是同理,若是一个人在不成熟的阶段追求了自己自认为的自由而不加以约束,如果他足够幸运还好,如果他在长大后确立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而由于过去犯的错无法去实现,或许这是更大的痛苦吧。你或许会反驳我,若是某些自由只有从小培养才能实现呢?你是对的,但我认为传统社会最大的有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虽然牺牲了一部分自由但换来了被社会广泛认为是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即使你从中犯错,也不会是毁灭性的,对我个人而言若是生活不能给出保证,那么我很难去选择它。

不仅如此在强调个体独立性的同时,认识他人可能成了一件更为困难的事,由于没有共同点,我们更难去通过共同点理解他人,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比人与狗之间更难相互理解,因为狗的忠诚是有一定保障的。

在不断的解构和建立中,我们却未达成任何的共识。我一直认为 LGBT 和虚无主义有点相似,虚无主义解构了一切,消除了我们生活存在的意义,从而逼迫人们去想象不断徒劳推动石头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引用加缪的观点)。而 LGBT 建立了一切,代价是消除了我们生活存在最容易得到的依附,最终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我很好奇。

# 社会现实

精神与物质的发展总是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纵观人类历史,思想的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步调总是一致。例如农业革命为早期文明的只是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提供了经济支持。再例如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中的科学发展催生了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思潮对于社会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如纳粹主义,红色高棉,无政府主义,极端自由市场等等。这些思潮让社会动荡并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排他性、极端、破坏社会等等是这些思潮的特点。LGBT 又是怎样的呢。

LGBT 的理念核心是倡导平等、包容和尊重,强调所有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人的权利和尊严。这个思想无疑是先进而包容的,既然人人生而平等,那么对于特殊的人群我们应当一视同仁,并不能因为这些人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其实这里表述不太准确,按道理来说应当认为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才对,我认为这才是少数群体追求权利所应达成的目标。然而在美丽的理论也可能在实践中遭到曲解。例如纳粹思想也是受到了尼采理论的影响。最终要落于实践。

为了践行它们的理论,他们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对于权利的争取。接下来我会阐述我对于 LGBT 在社会认可方面和权利争取方面的实践的认识与批评。

# 社会认可方面

# 权利争取方面

# 实践中思维的局限

# 我们究竟应当确立什么

我们应当确立爱。

更新于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