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在大二时我还在想大学时光漫长,每天枯燥的做核酸、上课,闲下来便躺在床上玩着手机,晚上还悠闲的在校园里漫步,似乎时间也变得粘稠起来。然而从大三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后,时间便再也没有为我停留,学习、与他人社交,每一件事都是我急迫去做的。然而当面临大四下数着时间毕业的日子里,回望我的大学生活,大部分事却已经回忆不起来,寥寥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大部分时间,反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格外清晰。我在大学究竟获得了什么,这个问题不由得让我沉默。

其实仔细想想,我大学在纸面上还是做了许多事的,拿过两个 ACM 校内二等奖,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学习成绩不好不坏,但最后也是靠着这些奖项保研了。然而当我去回忆这些竞赛时我回忆的是什么呢?ACM 的校内二等奖其实并没有怎么努力便获得了,全靠吃高中的老本,而且有意思的是大一的比赛我并没有参加,是因为我在预选的网络赛中虽然打到了前列的名次,然而我忘了去参加正式赛便遗憾落榜。而美赛我回忆起来的是由于比赛成绩发布是半夜,我的另外两个队友说他们要守夜等成绩,我早上醒来后发现他们半夜在欢呼拿到了很好的成绩,我倒是没什么感觉,但礼节上也装作激动惊讶的样子回复了几句便去上课了。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便不怎么如人意,由于队友也很敷衍加上自己当时由于其他的事心情不好便也草草交了。回想起来,对于我而言,似乎无论是奖项本身带来的成就还是去为了这些奖项去学习的过程都没有让我在回忆中留下深刻的回忆,反倒是一些出乎意料的状况格外印象深刻。

大四上去试着面试了华为,那边的 HR 问我,你在打这些比赛之前的目标是怎样的,我一时语塞,但也如实回答了:我并没有什么目标,只是想去试试便去做了。面试官当时惊讶的看着我,似乎怀疑我有所隐瞒。是呀,有目标打比赛,获得荣誉然后去争取更好的前程才是正常人的思维吧,要不然有什么理由去打比赛呢,这不是毫无意义吗?

想起来,我可能也是受到了高中经历的影响。在 CSP 比赛的前一周出门时,我的父母问我你这次比赛能拿到什么名次,我自信的说,上次我拿了省二,这次起码省一。然而最后由于发挥失常甚至连省三都没有。我现在还记得我在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楼大厅内对着竞赛老师嚎啕大哭。到了现在,我已经记不起我做过的大部分题目了,而那次比赛我怎么都想不出来的” 格雷码 “这道题我仍旧记忆犹新。

这么一看怎么记忆中的事情全是糟糕的东西组成的,这些奖项难道一点作用也没有吗?其实也是有的。当我获得美赛特等奖后虽然表面上没什么,但对我自身的心理产生了很正面的影响。在一个全球的竞赛中拿了很高的名次确实让我面对其他人更有自信了。仔细想想,整个年级也没几个的竞赛方面成果比我更厉害了。我和他人说活更有底气,我也因此更融入了 “社会” 而不是像大一一样用一种清高的不屑去看待人际交往。

这样写起来我都感觉自己有点不要脸,有一点成就就想去炫耀,就想去获得他人的认可。但其实也并不完全是这样。获得奖项后才发现这些奖项如浮萍一般,这并不是去评判一个人的标准,这些奖项并不能代表我,反倒会使得别人误解我。这些奖项另一个积极的影响就是让我不再以成绩、社会地位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去评判一个人。那么组成一个人的东西、或者说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所真正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呢?在这些经历当中我们究竟获得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我们获得的便是我们的心灵因此而受到改变的东西。这个东西能够以回忆的形式而得到重现。

我的数学建模的队友都非常优秀,两个人都是名列前茅,均分 90 分往上,相比较而言我的主课成绩也就只有 85 左右。听他们聊起自己的生活似乎是被学习所填满的,需要忙很多事情,竞赛,大大小小的实验,平时上课也要一丝不苟,考试更是需要全力以赴。相比较而言,我虽然基本不翘课,但是也仅限于去听个响,最后考试也是提前一周突击应付完,甚至考试我保持着写完就提前交卷的习惯。我对自己学习专业课的目标是大致学懂就行,考试对我而言也只是走个形式。

有人说,你心真大,不担心自己的未来吗。不是这样的,这其实是因为我完全不知道大学的升学流程。我直到大二下才清楚保研是需要平时成绩的,甚至找工作需要实习的流程我都是春招的时候才知道。但我如今无比庆幸自己没有去了解这些。

我问我的队友,你现在天天都在忙,那你什么时候玩呢?他回答我说,等我年入百万就玩。我俩都沉默了一会儿,我说等你年入百万更没有时间玩了,他也不说话了。

现在想来我也没有表达准确,我也没办法表达准确。“玩” 这个词并不准确,更准确的应该是,你何时为自己而活呢?有人会说,为自己的前途而奋斗这难道不是为自己而活吗。我之前也因为这个问题跟我的一个舍友进行过讨论。我认为人只有发自内心,不被其他外界条件约束,然而去生活才是为自己而活。那个舍友问我,难道为自己的家人父母获得更好的生活去奋斗这个也不算为自己而活吗。我当即没有反应过来便说,那也勉强算吧。但事后我也并不认为这是为自己而活,因为这种事在回忆中就像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成就一样,即便达成后也只是单薄的一句话,要是为自己而活,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去想要为他人付出,而不是受限于社会的责任的他人的戒律之下。

那么我随心所欲的去放纵便是好的吗?这样能让我回忆起来更多的东西,增加我人生的厚度吗?很显然这也是不行的。我的一个舍友对我说:你的生活太单调了,每天准时起床,学习,吃饭,晚上又规律的睡觉,这样的生活多单调乏味啊,像我一样天天打游戏,虽然作息不规律,但是有意思的多。我说,这样下来难道不会很空虚吗?他说,这倒也是。

实际上我在大二的时候放纵过一段时间,网课挂在旁边,自己躺在床上看网文,从早到晚,晚上实在撑不住了才放下手机睡觉,这样子我持续了两周左右。然而当我看完那本网文时,一种空虚和对现实所有事物感到无趣的情绪笼罩了我。说难听点就像吸了毒被送去戒毒所一样。我现在再也想不起那本网文讲了什么,但那股空虚感时刻警醒着我,我后来再也没有像那时一样没日没夜的去进行这种简单的娱乐了。

现在想来,那种放纵虽然不是受到他人的约束,但确实是受到低级欲望的支配。并不是说这样不对,而是当我长时间去沉浸在这种非现实中会不自觉的受到非现实的世界观的影响,我的非现实的世界观定然会受到现实的冲击。我认识很多人上了大学便沉迷游戏和虚拟世界的社交之中,后来现实生活越来越糟。但你能断言他们的世界观是错误的吗。有人对我说:躺平才是面对这个世界正确的选择,这句话和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地去追名逐利,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都不过是受限于一个框架下,去 “被迫” 过着 “自己” 的生活。然而据我观察,这样的生活往往会消融在框架之下,它们往往不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所对它的阐述往往是 “调用” 了框架的 “接口”。实际上这样的生活真的组成了我们吗?我对此存疑。

虚无主义是一个很流行的概念,说到底我们做的所有事都会受到一个问题的拷问:“有什么意义?”。以前父辈的人很少看到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而我们这代人面对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很取巧的说:一切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或者会说:“本来没有意义,你认为有意义便有意义。” 以此为根据继续自己的生活。我对这个问题倒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生活有价值的回忆往往是由无意义的事情组成的。无论你如何去为自己构建意义,这个意义真的能经受的住 “你所构建的意义有什么意义” 这个拷问吗?而那些无意义而去做的事情往往才是发自我们内心的。

我很自豪的说,我上大学干过许多诸如此类无意义的事情:我几乎每天早上都去吃早饭,由此也认识了一位食堂的阿姨;我常常晚上出去散步,我知道绕学校一个小圈大概是半个小时,绕学校一个大圈是一个小时;我吃完晚饭会去弹弹吉他,从最开始大横按都不太行到现在开始试着弹 Marcin 的那些高难度的曲目,并且学了一些乐理可以开始即兴了;我大四的时候每周会抽一天时间去学学哲学,虽然还是一无所知但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去听了几场演奏会,看了几场爵士 jam,提升了我对音乐的理解;我思考了一年关于如何去面对我和一位女生的关系,最后决定把她约出来然后在第二天拉黑了她所有的联系方式;我开始写博客,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在无意义中我获得了意外的满足,我的生活从原来的 “似水流年” 变成了一个个的节点并组成了我。我不再为回忆的空虚而恐慌,我满足于我的回忆。

大学生活中我最满意我的一点是我形成了我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尽量知行合一。我热爱生活,并且基于自发的对他人的责任积极的去完成我的工作。然而自己的准则并不能保证我风雨无忧,我写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下定决心去爱这个世界时,我才发现这个世界是一座地狱。”

我和我的一个朋友曾有这样的争辩,我说,人人是平等的,他反驳我说,人人就不是平等的,有钱的人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身处要职的人可以轻易的用权力去压迫其他人,生活中,老师是你需要尊敬的,领导是需要你恭维的,当然你也可以不恭维,那么代价又是什么呢?再极端一些,士兵在战场上如果不杀人,那结果就是被人杀。我们很难去决定自己的生活。

事实上,他也是对的。我曾经对我的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舍友说,实际上我认为宗教挺好的,最起码由于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人人平等。现在上网你也能发现大部分人心底也根本不认同人人平等。人的贪欲被 “世界就是这样” 所合理化,人们更愿意认同那一张张纸作为金钱的真实也不愿意认同自己心中所迸发出的感情的真挚,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很难独善其身。似乎你只能随波逐流,要不然等待你的往往是他人的不理解和对自身的伤害。

那我们能怎么办呢,是选择顺从这个世界,将自己变成他们的一份子吗?还是说带上面具,去假装迎合他人,但这且不提精神压力有多大,这个面具往往就是你的内心,你的内心不可能不受影响。还是说像堂吉诃德一般最终殉道于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之中呢?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并没有足够的见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我猜如果把我逼急了可能会选择第二种吧。

有点偏题了,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能力去选择我们的回忆。我们的回忆往往是突如其来的而非计划周全得来的。但即便它是突如其来的,我也应当去尽量选择它所来的方向。说到底,即使这个世界是一座地狱,那也并不影响我爱它。我决定了去受到它的影响,决定去成为它的一份子(或者说我本来就是它的一份子),我当然也能选择尽量不去受到它的影响。在这种决定与不决定当中,我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况且在被迫当中往往能明确自己的内心,属于自己的回忆往往能在这种突兀之中得到明晰。

我在 2024 年进过两次急诊,虽说是心脏问题,但幸好也只是虚惊一场。深夜的急诊室是忙碌的,我的右边的床友是一位中年的大叔,他喝醉酒后被人砸的满头是血,他的朋友问他谁砸的他也说不出来,等到他朋友暂时离开才默默啜泣。左边离得远的床友要更惨一些,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和同学出去玩被车撞了,内脏似乎是撞破了,他的哭喊在急诊室显得更加的沉重,沉重到他的哭喊显得像白噪声一样理所应当,很快他又被送往更深处进行治疗。但清晨的急诊室则好很多,我看到医生集合汇报病人和器材的情况,医生们井然有序,严肃认真的情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事情在平时是想不明白的,在急诊室里会更加的清晰。对我而言什么是重要的呢?我又想怎样去回忆自己的人生呢?

临近毕业的一天早上吃饭时,食堂的那位阿姨说希望我送她一张我自己的照片,她想以此激励自家的小孩向我学习。既然是礼物,我想着就送好点,除了照片,我买了一个笔记本和书签,最后又附上了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写什么我想了很久,最终写下了如下文字:

回忆重现过去

期许开启未来

世界在你心中展开

祝你学习进步,前程似锦

22 岁的我仍旧对世界充满着期许。我风华正茂,似乎什么也击不垮我。我正如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的王二一般,不知道随之而来的 “锤骟术” 会对我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我也不用知道,因为我才大学本科刚毕业,我将在世界留下我的痕迹正如同世界会深刻的影响我。但无论如何,我希望在我年迈之际,我回忆起的是无论何时风华正茂的自己。

# 后记

这篇文章严谨来说从大三我就开始构思了,最开始想以一种高考命题作文式的方式去写一些伟光正的东西,后来又想写一些自己大学生活的经历作为记录,但又觉得有些浪费题材,斟酌了很久,最终决定以回忆为主题去写自己的大学生活。。

说实话,写到后面越来越力不从心,很多问题我也没有想明白,很多事情我还没有经历,去断然进行评价也显得自大。但最起码,我也算写出了一篇结构完整,令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
或许里面的观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或许我甚至还会推翻自己的观点,但管他的,我才 22 岁,犯点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篇文章从落笔到完成断断续续写了三天,这篇文章参杂了很多我当下对世界与自身的思考,同时也记录了大学生活中那些影响我的瞬间,在取舍当中,我认为当下的思考的变化更能代表我的大学生活,故加入了很多思辨的内容。

回忆对我而言不仅是记忆,回忆本身也是组成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把回忆的时间拉到未来更像是一种目标式的东西,所以它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开启了未来。

若干年后,当我再看到这篇文章会是怎样的想法呢?我对此充满期待。

2025-07-23 00:52 初稿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