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小朋友对学习新的知识有畏难情绪,并且很难接受自己的失败,家长问我怎么办,我这里写一个对畏难情绪的分析。

# 第一,什么是畏难情绪。

当我们被动(大多数情况)或主动去做某件事情,而这件事情 —(第一有可能没有接触过,第二有可能我们接触过但我们认为它并不好处理) 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 "认为能够轻松解决的范围",从而我们一方面恐惧情绪的消耗,另一方面恐惧自己完成失败的可能性,从而不愿意去做的一种心理感受。

畏难情绪的对象。畏难情绪的对象往往是被感知为:1. 困难的,2. 陌生的,3. 富有挑战性的 4。有可能失败的。而这些对象还有一个特征是需要我们主动消耗精力去完成的并且它所预期获取的成就感或者快乐并不符合我们主动去消耗精力。而且这种脱离控制的感觉,核心是在于主体并不认为自己能够很好的去解决任务。 对象既是必须 “靠近” 去完成的(它就在眼前),但在畏难情绪中,主体又本能地想要与之保持 “距离”(回避、拖延)。这种 “既近又远” 的空间张力是畏难的典型特征。

畏难情绪的主体。畏难情绪的主体往往 1. 并没有获得去解决他所需要完成的对象的相关知识。2. 并没有足够的动力或者情绪去处理相关的对象。最大的问题是在这里他所获得的往往并不是积极的反馈,而他的内心并不能承受对他者对自身的行为和成果进行否定。而这个否定其实并不直接指向主体本身,而是通过主体所创造的事物间接指向主体。这里的主体对成果进行了误解(幻想),主体幻想自身的成果是自身的投射,从而造成别人指出主体的错误造成了对主体本身的损害。为了预防这种损害,从而主体形成了一种防御机制去避免自己去挑战困难的事物。然而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去把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结果与自身割裂开。

同时我们明明认知到这件事情是我们应当去做的,做了这件事是好的,而面对预期的消极情绪我们的消极情绪掩盖了前者的认知,从而造成了一种实质上的割裂,这种割裂反而会更严重的去损害我们的内心。并且与此同时,成就感的喜悦被消极情绪所扭曲。

# 如何去解决畏难情绪

分析完上面感觉这个问题也不是什么问题,就省略了